今年暑假,研學團成了最火的旅游概念。數據顯示,今年暑假博物館等歷史人文研學游最受9到12歲的學生青睞,暑期博物館研學產品的訂單量也隨之同比增長了235%。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機構打著“研學”的旗號,實際行程卻大大縮水,甚至貨不對板,團隊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問題。
新華社發 王鵬 作
(相關資料圖)
研學行程就像趕場
“我們花了6680元,給孩子報了個6天5晚的研學團,結果連故宮大門都沒進去。”家住杭州的林女士表示,“說是6天5晚,除去往返路上的時間,所謂研學的日程只有4天。”林女士因為不放心,所以陪著孩子一起參加了研學團,目睹了研學團的“亂象”。
“我們到北京后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上午去的故宮。那天氣溫有30多攝氏度,我們在高溫下排隊到中午12點半,卻被告知進不去了,當時有一兩個孩子都出現中暑的癥狀了。領隊眼看孩子快支撐不住了,就改道去天安門轉了一圈。當時就有家長在微信群里不斷發問,問還會安排再去故宮嗎,得到了領隊肯定的回復。”林女士說。
“第三天上午我們去環球影城,排隊到下午一點多才進園。因為園內的游人太多了,玩什么都要排大隊,所以我們只來得及玩了兩個項目,就結束行程回酒店了。”在孩子的心目中,這一天排隊的時間比玩的時間長多了。
林女士表示,第四天他們上午再去故宮,又是排隊到12點半,結果又沒進去。微信群里的家長有點兒急了,不斷發出質問,機構負責人只推說是北京游客多,“非常多,特別多”。
林女士說,機構將酒店訂在順義,每天去景點的路上都要花兩三個小時,浪費了不少時間。“可能是看實在說不過去了,第五天凌晨兩點帶孩子出發去看升旗,看完升旗去長城,去完長城去航空博物館,最后去了趟國家速滑館。”林女士說,這一天趕場一樣的行程,連成年人的身體都吃不消,何況孩子們呢。
“研學的內容也看不出來,每天就發幾張白紙讓孩子們做題,根本沒有聯系參觀內容引發孩子思考。”林女士說,所謂“研學導師”,也都是剛畢業不久或者還沒有畢業的大學生,帶娃和帶團的經驗都明顯不足,景點講解也很簡單,大部分還是讓娃自己看、自己逛,甚至都沒有給孩子配藍牙耳機,離老師遠一點兒根本聽不見講的是啥。
研學團還是旅游團
花了大價錢,一些研學團卻名不副實,實際服務與廣告承諾不符,“游而不學”并非個例。一家正規研學機構的講師侯其閣告訴記者,有些所謂的研學團,在主要行程安排上與旅游團路線高度一致,只是中間穿插了一些夏令營課程,而一旦加上“研學”兩個字,費用往往要比旅游團高出不少。這在低齡段的研學項目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家長林女士說,報了“研學團”就有了對“研學”的收獲和期待,而她這一趟跟下來,發現“研學團”實質就是兒童旅游團,團費卻因為“研學”二字溢價了30%以上。
“我們家孩子去的景點倒是挺多的,國博、故宮、天壇、圓明園、長城、科技館等該去的都去了,但每個地方也就安排一兩個小時,相當于走馬觀花。”家長陳女士說,像孩子去國博,展館只看了負一層的古代中國館,那么多的內容孩子根本沒看完。
記者在多家機構的參團說明中看到,機構已經預先為自己留好了“退路”,明確表示不能完全確保故宮、中國科技館、升旗儀式等點位能夠成功預約,活動過程中由于客觀不可抗力造成個別活動無法進行,主辦方可對研學線路順序進行調整,并對部分研學課程進行置換。
在研學項目中,高校研學的內容深受家長歡迎,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感受到名校的學習氛圍,以此激勵自己也取得好成績,但實際上孩子參加研學團很難滿足家長的這種期望。
北京大學的學生小吳告訴記者,很多研學團的學生年齡太小了,七八歲的孩子根本無法感受到高校的學習氛圍和環境,更多的是游覽參觀。孩子們只能了解一下學校的歷史文化,負責講解的老師偶爾也會說一些學習方法,但一是時間有限,二是孩子們接受能力不同,沒有辦法完全吸收和理解。“而且有些研學團的孩子年齡跨度比較大,很難講出大家都感興趣的東西。”小吳說。
研學團亟待規范管理
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全國新增與研學旅行相關的企業322家,同比增長79.89%。有機構預計,2023年全國研學游市場規模將達到1469億元,同比增長61.6%。快速發展的研學市場在吸引了諸多機構入局的同時,也暴露了從業人員數量不足、專業人才供不應求的問題。
由于研學市場存在顯著的淡旺季周期性特征,每逢寒暑假等高峰期,部分機構傾向找臨時或兼職工作人員上崗帶隊。“我帶娃參加的這個團一共22個孩子,4名研學導師、一名地接導游。跟其他團比,這個配置已經很好了。”陳女士說,但她還是能看出所謂的“研學導師”,都是剛畢業不久或者還沒有畢業的大學生,帶娃和帶團經驗明顯不足。
“我們報名的研學團沒有專門的負責人去對接、去預約甚至有時候讓家長自己去預約景點,每天只是派大巴車把孩子拉來拉去。”家長王先生說,因為很多研學團不讓家長跟團,導致家長不能及時了解情況,也無法留存證據,大家被坑了都沒處去說理。
有業內人士直言,快速發展的研學旅行市場,存在大量粗放型、體驗差的產品,由于旅游公司開發研學產品的人絕大多數并非教育類相關專業出身,兼職的研學導師也不專業,導致研學產品缺少應有的教育意義,出現了“宣傳廣告很好,實際體驗不佳”的行業亂象。
有從業者表示,應該加強對研學旅行市場的監督和管理,明確研學機構的責任和義務,保障學員的安全和權益,避免低價低質研學團搶占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標簽:
Copyright @ 2001-2013 techcloudconcep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財經新聞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18864號-1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未經彩迅新聞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 聯系我們: 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