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科達制造(600499)公告,擬投建年產5萬噸人造石墨負極材料生產線項目,預計總投資10 億元。
項目由控股子公司福建科達新能源新設立全資子公司重慶科達新能源具體開展。截至公告披露日,科達制造對福建科達新能源持股比例為53.96%。
科達制造表示,本次投資為完善負極材料一體化布局,擴大人造石墨產能及產品市場規模。
(資料圖片)
科達制造傳統業務為建材機械業務,已成為全球建筑陶瓷機械裝備龍頭企業。
2007年以來,陸續進入鋰電材料、鋁型材擠壓機、鋰電材料裝備等業務領域。目前,科達制造已形成建材機械、海外建筑陶瓷、鋰電材料三大主營業務。
其中,鋰電材料業務包含自營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子公司福建科達新能源擁有自主研發的鋰電池負極材料生產工藝,同時,公司機械制造業務近年來尋求跨領域應用,鋰電裝備是主要的發展方向。科達制造還通過參股藍科鋰業取得的碳酸鋰生產與銷售、鋰鹽加工業務。
科達制造正在積極擴大負極材料業務規模。除了上述布局,半年報顯示,公司在福建、安徽基地正積極構建“4萬噸/年石墨化-2萬噸/年人造石墨-1000 噸/年硅碳負極”的產能布局。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前負極賽道入局者眾,新增產能大量涌入,使行業內產生了對未來產能過剩的擔憂。
過去一年,原有負極材料企業不斷加碼擴建新項目,下游電池企業以合資方式加速布局負極材料,以及第三方跨界企業以低端石墨為切口進入負極賽道,負極材料產能迅速膨脹。
據高工鋰電不完全統計,2022年上半年,負極材料投擴產項目29個,涉及規模400.6萬噸,金額達885.12億元。
有分析指出,長期來看,隨著大量新建項目陸續投產,高工鋰電預測2023年年初后有望出現供需拐點,負極材料價格或將“觸底”。若該領域仍延續大體量投擴產之勢,未來產能結構性過剩趨勢或將日益凸顯。
高工鋰電表示,未來,成本控制與高端工藝突破成為負極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017年,科達制造通過參股藍科鋰業,戰略布局青海鹽湖提鋰。2022年上半年,藍科鋰業具備了3萬噸/年碳酸鋰產能。
但最近一個多月,碳酸鋰價格持續回調。1月9日,電池級碳酸鋰跌4000元/噸,均價報50.25萬元/噸,較11月上旬的最高點跌去16.25%。新能源汽車需求不如預期旺盛,對于碳酸鋰2024年最悲觀預期降至7萬元/噸。
不過,與許多鋰電跨界者逐漸傾注鋰電業務不同,目前科達制造延續主輔業兩條線戰略。2022年上半年,建材機械裝備與建筑陶瓷,占總營收的比重分別為51.84%和27%;鋰電材料僅占10.29%。
而且,科達制造目前未開展鹽湖提鋰業務,僅通過參股藍科鋰業進行鹽湖提鋰財務性投資,亦未有開展鹽湖提鋰業務經營的計劃。
科達制造的傳統主業在海外正保持著強勢的發展勢頭。
隨著科達制造肯尼亞基蘇木陶瓷項目一期、加納建筑陶瓷生產項目四期釋放產能,疊加贊比亞及坦桑尼亞生產線啟動技改工作的影響,2022年1-9月,科達在非洲的建筑陶瓷產量超8400萬平方米,較上半年的5400萬平方米的產量繼續穩中有升。
此外,科達制造加納五期、肯尼亞潔具產線和贊比亞二期也分別計劃建設,確保后續非洲陶瓷業務持續不斷增長。
中信證券指出,目前(非洲地區)人均陶瓷消費尚處低位,提升空間較為可觀,保守假設2025年非洲人均瓷磚消費量提升至1.3m,則其年消費量有望提升至20億m(假設屆時非洲15億人口,年增4%),屆時科達將有望充分享受非洲成長的時代紅利。
2022年前三季度,科達制造營業收入85.3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3.29%,歸母凈利潤36.0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74.57%。
東北證券預測,科達制造2022-2024年凈利潤分別為50.9億、59.8億和62.7億,PE為6倍、5倍和5倍。
標簽: 人造石墨
Copyright @ 2001-2013 techcloudconcep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彩迅新聞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18864號-1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未經彩迅新聞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 聯系我們: 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