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力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正在加速,新能源市場化占比也在穩步提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重要作用在逐步凸顯。2022年全國市場交易電量共5.25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9%,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達60.8%。其中,跨省跨區市場化交易電量首次超1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近50%。隨著電力市場規模的逐步擴大,一方面通過市場機制充分消納可再生能源,一方面要保障能源穩定供應,對于參與交易的市場主體來說,無論是傳統火電、售電公司、新能源都面臨著諸多問題與挑戰。
"
(相關資料圖)
火電與售電主體
機遇與挑戰并存
電力市場的改革逼迫著火電的經營模式發生變化,在開展現貨交易之前,火電主要是控制燃煤成本,只需要考慮“量”的問題,但是電力現貨市場開啟之后,火電需要跟隨新能源發電情況和市場供需情況而采取不同的報價策略,以價格信號作為引導合理調整自己的發電計劃,增加自身收益。以山西市場為例,2022年1月、2月新能源出力不及以往,現貨價格勢頭強勁,價格達到381元/兆瓦時左右,3月、4月和5月新能源大發,現貨價格一路下行,最低月份下降到265元/兆瓦時,6月、7月、8月、9月和10月迎峰度夏,風電進入小風季,同時受省間刺激,現貨價格飆升,月度均價最高在478元/兆瓦時左右,在冬季進入大風季后現貨價格開始走低。所以新能源出力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現貨市場的價格,火電需要對市場的供需情況尤其是新能源出力波動進行預測,然后根據自己的預判采取不同的報價策略。
此外,售電公司在現貨市場中也面臨著工作難度大、價格疏導困難、運營風險高的問題。只有不斷地推高零售價格,降低批發成本售電公司才能真正盈利。要在批發市場降低成本,其實是一個以價格信號為引導,在批發市場低買高賣的體現,在中長期和現貨市場中永遠不可能出現交易與用戶實際用電情況一樣的電量,只能多拿或者少拿,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預測偏差的管控,對市場供需的預測,以及對市場價格的預測。
國能日新火電、售電公司
交易解決方案
基于以上問題,可以總結出對火電、售電公司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盈利的核心是對價格的把控與新能源出力的預判,所以需要對長周期的省級氣象預測、省級新能源出力預測、統調負荷和省間聯絡線的預測、分時段日前電價預測做出合理的預測與評估,這是掌握火電和售電公司效益增長點的關鍵。
國能日新(301162)電力交易云平臺可提供全省長周期氣象資源、新能源負荷出力、用電負荷和現貨市場價格的預測,并給出合理的交易策略。目前已經實現多個省的全省未來45天的氣象資源、新能源負荷和用電負荷的預測長周期運行,同時可以提供D+2-D+15日分時段日前現貨電價預測,可較好的支持各市場主體進行中長期月度、旬度、周、日滾動和現貨等交易,為不同參與市場的主體客戶提供對應需求產品、技術與服務。
國能日新長周期氣象資源預測,可有效幫助市場主體準確了解全區域的整體新能源發電氣象、負荷預測及相關趨勢,對于中長期簽約電價指導和現貨報量報價有重要意義。特別是新能源占比較高的市場,新能源出力對整體市場供給端波動影響較大,進而對電價產生較大影響,建議市場主體針對交易地區氣象資源客觀做好評估與預測分析,準確把握市場。
國能日新市場價格預測科學客觀,評估體系完善,是火電和售電主體參與制定交易策略的基礎。包括對中長期45天以上市場價格趨勢滾動預測、現貨市場價格預測用來支撐中長期合約簽約及現貨策略申報。較關鍵的要點是價格預測需要結合季節性氣候、氣象等影響新能源發電及負荷用電特性因素、煤價波動因素、工作日與節假日因素等對市場供需及價格進行分析,作為決策依據,以有效的價格來支撐各交易主體的申報。
公平、有效的交易是電力交易市場化的根本 ,國能日新提供最專業的電力交易解決方案與服務,切實幫助交易主體針對不同市場、不同地區交易規則及市場機制來解析應對,多維度為客戶提供交易收益保障。一方面,國能日新的全省長周期氣象資源、新能源負荷出力、用電負荷和現貨市場價格的預測可輔助火電和售電公司在現貨市場中做更精準的交易報價。另一方面,針對火電和售電市場主體面臨的降低運營管理風險,管理售電/購電成本,提升電力交易收益以及合理調整自己的交易電量,避免爆倉造成的現金流枯竭等方面的需求。基于科學高效的電價預測,精準的能源數據分析,幫助交易主體降低交易風險,獲得發電收益,保障電力安全穩定供應。
國能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301162)成立于2008年,致力于能源數據服務與應用開發。國能日新以數據技術為核心,專注于智慧電站、智慧電網、智慧儲能、綜合能源服務等領域的產品設計、軟件開發、數據服務及整體解決方案。其中,功率預測類產品穩居行業翹楚地位。
國能日新創新推動能源技術革命,實現能源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助力我國能源“雙碳”戰略目標實現,為全球能源綠色、低碳化發展提供技術產品與服務。
標簽:
Copyright @ 2001-2013 techcloudconcep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財經新聞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18864號-1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未經彩迅新聞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 聯系我們: 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