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ST龐大(601258)面值退市結局鎖定,但是留給市場的思考遠未結束。既有關于曾經作為產業王者由盛轉衰的原因反思,也有從破產重整到最終退市等若干運作關系的思考與界定。
日前,交易所收到信訪投訴有關事項并向*ST龐大發出監管工作函,有投資者投訴稱,*ST龐大及控股股東、實控人存在掏空上市公司現金和資產、利用退市逃避重整業績承諾、上市公司虛假回購等違規事項。對此,*ST龐大表示,將針對是否存隱瞞關聯關系或虛構無任何商業背景的交易情形等進行自查自糾;同時明確,依據相關回函,深商集團及國民運力將于今年7月底前補足34.59億元。
(資料圖)
“退市能否成為逃避重整業績承諾的擋箭牌”這一問題,得到市場普遍關注。按照邏輯推演,倘若重整投資合同沒有明確規定,一旦重整業績補償義務已經產生,不會因為公司觸及面值退市而免除。而市場之所以出現種種擔憂,主要還是基于兩點原因。
其一,重整投資人業績補償具體方案尚未明確,投資者對于資金準備情況和其他履約保障措施也不知情,因此,對于是否存在到期無法履行承諾的重大風險表現出擔憂。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上市公司和股東方的進一步信息披露。
其二,這也折射出市場對于部分公司運作慣性的擔憂。這兩年,個別公司在退市前曾作出過債務豁免、增持、回購等相關承諾,重要指向是保殼。但在監管(如強制退市)和市場(如面值退市)的雙重作用下,這些公司仍難難逃退市判決。從后續轉至老三板的公司所披露情況來看,部分先期承諾最終沒能成行,淪為“空頭支票”。
這兩年,我國資本市場退市制度建設不斷完善,制度基礎和市場生態都發生深刻變化。既有退市改革的“力度”,也使市場感知投資者保護的“溫度”,逐漸凝聚起應退盡退的市場共識。不過,隨著A股退市趨于常態化的推進,仍然時有具有某些標志性意義的新事件或新現象出現。*ST龐大就是一個較有特殊性的存在。
這種特殊性,既體現前述在重整業績承諾與退市之間首現關聯;同時還體現在其他不少方面。
例如,*ST龐大實控人還控制著另一家A股公司眾泰汽車(000980)。數年前,“深商系”黃繼宏陸續拿下龐大集團(即*ST龐大)和眾泰汽車兩家A股公司實控權。隨著*ST龐大的退市,市場自然也非常關注此事件對眾泰汽車的影響。雖然眾泰汽車方面明確,作為獨立運營的兩家公司,龐大集團退市對公司的正常生產經營無影響。但從市場邏輯推演,在“深商系”的公眾形象、融資信用等方面,受到牽絆和折損或不可避免。
實際上,A股中還有相當比例同一實控人控制多家公司的案例。近些年來個別公司激進擴張、高負債運營,倘若一家公司引發危機,如何防止風險性在其他同系公司中蔓延,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新課題。
此外,*ST龐大的退市還給場外投資人敲了警鐘。入主*ST龐大的黃繼宏,近兩年陸續拿下龐大集團和眾泰汽車兩家A股公司實控權,原本是想構筑起“整車制造+全國渠道”的汽車產業鏈條。但兩家公司都是債權關系復雜的破產重整公司,這為其日后處理衍生問題埋下隱患;同時,面對錯綜復雜的利益牽扯,尤其類似于*ST龐大一樣面臨汽車經銷模式的大幅下滑甚至被顛覆,以黃繼宏的汽車經驗和產業敏銳度,能否改變一家企業積重難返的高負債運營、盲目擴張、粗放管理等沉疴,都是非常嚴峻的挑戰。
很長一段時間,無論是上市公司控股權易主,還是困境公司破產重整,往往都會迎來一波炒作行情。*ST龐大最終走向退市,昭示出其間巨大風險,或將給市場資金帶來新的啟發。
標簽:
Copyright @ 2001-2013 techcloudconcep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財經新聞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18864號-1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未經彩迅新聞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 聯系我們: 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