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在退市機制常態化的背景下,“博弈資金”逐漸回歸理性,A股市場上一度盛行的“退市股”炒作今年以來幾近絕跡。
6月13日,順利退(000606)、和佳退(300273)和銀河退(000806)3只股票正式進入退市整理期,預計最后交易日為2023年7月5日。截至收盤,順利退暴跌78.26%,和佳退和銀河退的跌幅分別為69.09%、46%。
6月12日,兩只正式進入退市整理期的股票同樣出現暴跌。其中,新文退收報0.24元,跌幅高達73.33%;奇信退(002781)收報0.48元,跌幅高達70.73%。
根據相關規定,進入退市整理期的公司,首日交易無漲跌幅限制,其后每日漲跌幅限制為10%(科創板為20%),退市整理期為15個交易日。
今年以來,A股退市公司名單持續更新。6月12日晚間,*ST文化(300089)、*ST易尚(002751)和*ST光一(300356)被深交所決定終止公司股票上市,上述3家公司均為財務類退市,將自今年6月20日起進入退市整理期。當日晚間,另有*ST天潤(002113)、*ST弘高(002504)、*ST海投(000616)宣布股票存在被終止上市的風險,均因觸發面值規則瀕臨退市。
自2020年底交易所發布一系列退市新規以來,A股市場退市節奏不斷加快。在全面注冊制背景下,資本市場優勝劣汰的常態化退市機制進一步加速推進。數據統計顯示,1999年至2019年的20年間,僅有60多家公司被強制退市。從2020年開始,A股市場被強制退市的公司逐年增加,2020年為16家,2021年為17家,2022年為42家。截至6月13日,2023年已經有10家上市公司完成退市程序。結合數據、上市公司公告不完全統計,年內或有43家左右的上市公司被強制退市。
退出渠道多元化是近年來退市機制加速推進的另一大特征。2021年是退市新規實施第一年,當年強制退市公司17家,其中10家為財務類退市,7家為交易類退市。2022年,強制退市公司數量達42家,其中39家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占比超九成。2023年以來,交易類退市、財務類退市等案例不斷涌現,其中*ST澤達、*ST紫晶作為觸發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標準的案例,一度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中國證監會此前表示,良性循環的資本市場需要有進有出、優勝劣汰。常態化退市機制的形成,有助于持續檢驗與監督企業的經營與發展,最終在A股市場形成優勝劣汰的氛圍,推動上市公司整體質量提升,促進中國資本市場的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實現資本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功能,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回顧2020年以來退市股的市場表現,可以看到退市機制常態化后投資者心態逐漸回歸理性。此前,市場一度出現部分“面值退市股”在股價尚有一線希望回到1元以上時,股價走勢或上演“地天板”,或連續漲停。市場人士分析認為,以往收盤價連續低于面值的退市股退市前夕仍會有資金炒作,這主要是由于部分資金對公司或大股東存在“保殼”幻想。但進入今年以來,這一類似的資金炒作行為幾近絕跡。
中金公司(601995)認為,A股市場強化退市制度有助于保證股市合理供給,并助力提高A股的回報率。常態化退市機制的加速推進,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投資者的風險意識,減少投資者“炒小”“炒差”行為,促使投資者關注基本面優質、行業發展前景較好的公司,培養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
標簽:
Copyright @ 2001-2013 techcloudconcep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財經新聞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18864號-1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未經彩迅新聞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 聯系我們: 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