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漁船、智慧港口、海洋碳匯……近年來,我國海洋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加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海洋產業鏈建設迎來高質量發展。在剛剛過去的第十五個世界海洋日上,“保護海洋生態系統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了備受關注的議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多位專家學者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表示,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支持海洋產業創新發展,正成為推動我國海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依托豐富的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驅動海洋經濟數字化轉型
創新是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國家海洋創新指數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我國國家海洋創新指數保持平穩增長態勢,年均增長率為7.81%。
“在深海勘探和開發技術方面,我國處于領先地位,同時,在航運、造船、港口管理等方面也具備很高的技術實力。”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長葉聰認為,要進一步推動海洋產業的自主創新,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發展是重中之重。
2021年浙江海洋經濟的數字化改革已全面啟動,“海上綜合智治”建設,通過歸集海上氣象數據、錨地信息,搭建起智能預警、防臺抗臺管理等“N個具體應用”的智慧海洋應用平臺;智慧海洋大數據中心匯集眾多公開的海洋數據,提供海洋水體環境和地理環境數據服務,海上智控平臺“海上大腦”為海上交通運輸業筑起一道安全保障防火墻。
此外,我國首個5G海洋專網+5G數字漁船系統解決方案也成功實踐,通過5G數字漁船系統,漁政監管部門可以實時掌握告警信息、臺風路徑信息等實時生產作業態勢,及時監管漁船出海狀況。
目前,我國海洋經濟數字化創新轉型卓有成效,但仍面臨一些挑戰。業內專家表示,我國海洋產業覆蓋面廣量大、采集點眾多、數據復雜且分散,導致數據匯集存儲難度大,與此同時,數據采集人員能力不足、素質不高,造成數據不完整、實時性較差等問題頻繁出現。同時,推進轉型的要素供給不足。目前缺乏既掌握數字技術又精通海洋業務的復合型人才,難以實現數字技術與海洋產業的深度融合,無法滿足海洋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服務需求,此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科研教育投入等均有待加強。
“將來海洋產業新的增長點必須以科技來帶動,依靠科技創新拓寬海洋經濟發展空間。要注重激活政策、人才、資金等多要素支撐力度,培養涉海多學科交叉的復合型人才,靠自主創新搶占海洋科技制高點。”上述專家說。
加強港城一體陸海統籌
我國是陸海兼備的大國,堅持陸海統籌、山海互濟,是激發海洋經濟潛力的有效途徑。華北理工大學教授張福成表示,發揮港口群、產業群和城市群的互動互促,是沿海區域發展的強大內生動力。發揮“港產城一體化發展”優勢,對于做強海洋經濟具有重大意義。
加強陸海統籌要推動海洋經濟深度融入區域重大戰略,加快建設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加快建設高質量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特色海洋產業集群和現代化海洋城市。
智慧港口為沿海區域產業發展和城市的整合提供有力保障。寧波舟山港已建設完成全省沿海港口統一的生產業務指揮中心數字化協同平臺,通過全要素數字化管理,實現了全省五大港域生產運營的一體化。在寧波市與舟山港的優勢互補下,寧波舟山港積極打造港口物流電商平臺,推進單一窗口、單證無紙化項目,于2019年成為全國首個實現集裝箱進出口全程操作無紙化、物流節點可視化的港口。
“陸海統籌要科學布局,下一步,要完善陸海統籌的空間規劃與治理體系。以城區、港區、灣區為抓手,推動海洋產業協同集聚,發揮互補優勢,共享發展成果。”上述專家說。
激發海洋生態產業潛力
海洋生態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實現“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的重要基礎。海洋生態產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將推動海洋經濟質效齊升,有力支撐生態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
2022年10月,浙江省溫州市沿浦鎮正式完成1萬噸海洋漁業碳匯交易,并以此次漁業碳匯交易為契機,完善漁業碳匯市場化交易體制機制,打造浙江省養殖漁業碳匯交易模式,為全國大范圍、大規模交易積累試點經驗,提供成熟模式,為實現海水養殖碳匯價值的市場化提供示范。
據了解,漁業碳匯是指在貝藻類等海洋水產養殖過程中,可以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下來,并通過捕撈和收獲將這些碳移出水體,可實現海洋養殖與降低碳排放雙贏。
發展漁業碳匯生態系統,正成為海洋生態經濟發展的新著力點。海水養殖設備不僅能養魚,還是“網紅”旅游打卡點;海草床不僅能還能降低碳排放。海洋資源開展合理有效地利用與管理,在維護人類利益的同時又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和生態造成的損害。
“海洋生態產業當前還存在諸如生態損害嚴重、監管運行低效、技術瓶頸困境、社會關注不足等問題。”業內專家認為,海洋經濟的發展路徑要加強海洋生態環境的協同治理,即跨自然、行政、部門邊界的協同治理。構建陸海統籌的海洋生態產業發展監管體制,分別在中央和地方建立常態化的監測體系與統籌機構。推動海洋生態產業關鍵技術創新,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海洋生態產業建設。
“做好海岸帶海陸不同地域系統開發保護功能的協調統籌規劃。以海域生態環境質量變化作為衡量陸域海岸帶高質量發展狀態的特征值,增強現代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化能力,打造海洋先導產業集群,為沿海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和新賽道。構建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的海洋生態體系。”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說。(實習生王嫻對本文亦有貢獻)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標簽:
Copyright @ 2001-2013 techcloudconcep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財經新聞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18864號-1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未經彩迅新聞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 聯系我們: 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