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光明網評論員:提示詞工程師,一個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新職業悄然興起。其職責是與生成式人工智能進行高質量對話,用設計、管理與優化相關行業的Prompt(提示詞)來進行大模型訓練,配合技術提升整體產品表現。可以這么理解:人工智能已經開始進入無數具體的行業領域,如同剛入職的“新人”,需要一位行業資深前輩貼身“傳幫帶”,助其快速適應業務、成為“熟手”。
這些“傳幫帶”的師父們,就是AI訓練應用場景下的提示詞工程師。在國內招聘平臺上,這個崗位仍處于動態定義的過程中,未必嚴謹地以“提示詞工程師”的字樣出現,可能名為AI訓練師,或是AI產品運營,也可能叫作AI“文生圖”繪畫師,但崗位描述都指向人工智能生成內容訓練。毫無疑問,從需求端已經能感受到這一職業的水漲船高。
新職業初看莫可名狀,因為它超出了專業對口的思維方式。說它是AI技術相關吧,它要求從業者有其他垂直領域的專業性,尤其是法律、宗教、藝術這樣的領域;說它是內容生產吧,它的從業者又必須高度理解AI邏輯,有產品經理思維打底。它非文非理、非農非工,既跨界又難以充分量化,要求的是一種人文與技術的綜合性,以及一種高度開放的思維、技術伴隨式學習能力。
有論者分析,這個職業可能是暫時的,因為它適配的是大語言模型進入具體應用場景的階段。但其實,這個職業本身也正處于生成之中,誰又能定論沒有新的發育可能呢?其所內含的職業精神本就指向人文精神與人工智能的動態調適。當AI快速進入人類生存的各個層面、各個細分領域,這種調適每個人都要經歷,并指向了兩個相輔相成的方面——既包含我們對AI的適應(使用、伴隨學習、合作創造),也包括我們對AI的規訓(日常訓練、倫理制約)。未來,這就是一個人的社會化的基本內容,而“提示詞工程師”則會成為每個現代人的一個側面。
此外,對于我們“怎么找工作”“怎么看待工作”,“提示詞工程師”興起還帶來了另外一個值得掂量的信號:未來,最容易被替代的工作是那些易于標準化的職業、易于模式化的流程,不容易被替代的則是那些具有“人”的綜合性特征的職業。后者,可能是獨特的藝術家、具有原創性的創作者、技術人文復合性人才,也可能是美發師、插花師、育嬰師、護士、電工這樣具有人的“具身性”的職業。換句話說,在AI的吞噬中稍稍保持的競爭性,要么來自一個確實高度復雜的思維,要么來自一個可以面對面的肉身。
風吹云走,這樣的職業分化已經近在眼前。此刻看似能“上岸”的職業、此刻被爭搶的“飯碗”,是否有想象得那么穩定?可能還需選擇者長思。
責編:李佳琦 編輯:岳沛、王偉(實習)
文章來源:光明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標簽:
Copyright @ 2001-2013 techcloudconcep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財經新聞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18864號-1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未經彩迅新聞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 聯系我們: 291 32 36@qq.com